
养老金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民生的重大课题,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。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养老金制度,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近日,中国央行原行长在“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”上发表了关于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看法和建议,他指出了当前养老金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风险,以及改革的方向和措施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和专业的视角。
养老金制度面临的挑战
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,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,而劳动力人口比重不断下降。这意味着养老金的支出会增加,而养老金的收入会减少。
根据统计数据,201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.1%,而15-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64.6%,两者之间的比值为3.5:1。预计到2025年,这个比值将达到4:1,到2050年将达到6:1。这将给养老金制度带来巨大压力。
我国养老金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,从单一的国家统筹模式转变为多层次的混合模式。目前我国养老金制度主要由三个支柱构成: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,由国家统筹或地方统筹管理;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;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或商业养老保险。
这种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,比如覆盖面不够广泛、缴费率不够高、缴费期限不够长、待遇水平不够高、资金运营效率不够高等。
我国养老金制度目前主要采用现收现付的方式运行,即当期收入用于支付当期支出。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影响,我国养老金制度已经出现了财政赤字,并且赤字规模逐年扩大。
根据财政部门数据,2019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4.3万亿元,支出为4.8万亿元,赤字规模为5000亿元。到2022年,赤字规模达到1.2万亿元。如果不及时进行改革调整,未来赤字规模将进一步扩大。
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方向
周认为,全国统筹将会避免地域之间的养老金差距,解决养老保险不平衡的矛盾。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主要由地方统筹管理,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养老金水平和缴费率存在较大差异。
同时也影响了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社会的公平性。周建议,应该尽快实现全国统筹,建立一个统一的养老金制度。周认为,建立第三支柱,这是个人利用金融手段增加养老保障供给的有效形式。
目前我国第三支柱的发展还比较滞后,参与度不高,管理效率不高。周建议,应该加强对第三支柱的规范和监管,提高其吸引力和激励力,扩大其覆盖面和规模,增加其收益率和安全性。
周认为,养老金资金运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,可以提高资金的收益率和安全性,增加资金的储备和抗风险能力。目前我国养老金资金运营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,比如投资渠道不够多样化、投资风险不够分散化、投资效率不够高效化等。
周建议,应该加强对养老金资金运营的指导和监督,完善投资体制和机制,拓宽投资范围和领域,提升投资能力和水平。
周对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,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措施。他强调了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,认为不能回避困难、不能拖延时间、不能简单化处理。
他呼吁我们要高度重视、深入研究、客观研究、更好地应对老龄化、体制转轨和未来养老问题,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。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和深厚学识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,周的话值得我们认真倾听和思考。
